高校电脑病毒处理(电脑病毒判刑)

系统教程041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高校电脑病毒处理,以及电脑病毒判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国内高校突发比特币病毒是怎么回事?

据报道,在5月12号晚上20点左右,国内部分高校学生反映电脑被病毒攻击,文档被加密。攻击者称需支付比特币解锁。

据悉,病毒是全国性的,疑似通过校园网传播,十分迅速。目前受影响的有贺州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以及广西等地区的大学。另外有网友反映,大连海事大学、山东大学等也受到了病毒攻击。

相关的网络专家提请各地区校园学子,请赶紧备份重要文件以免遭到勒索,特别是应届毕业生,论文一定要备份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病毒似乎还在扩散。

另悉,英国多家公立医院也疑似遭到相同病毒的攻击。防范勒索软件病毒攻击的方法在这里近期国内多所院校出现勒索软件感染情况,磁盘文件会被病毒加密,加密使用了高强度的加密算法对难以破解,被攻击者除了支付高额赎金外,往往没有其他办法解密文件,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解密恢复文件,对学习资料和个人数据造成严重损失。

根据网络安全机构通报,这是不法分子利用NSA黑客武器库泄漏的“永恒之蓝”发起的病毒攻击事件。“永恒之蓝”会扫描开放445文件共享端口的Windows机器,无需用户任何操作,只要开机上网,不法分子就能在电脑和服务器中植入勒索软件、远程控制木马、虚拟货币挖矿机等恶意程序。

大学生如何维护网络安全

大学生如何维护网络安全

大学生如何维护网络安全?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趋突出。其实网络对学生也是有好处的,但是要正确的使用网络,下面我为大家分享大学生如何维护网络安全的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如何维护网络安全1

1、病毒陷阱。

病毒陷阱是网上最常见的一种陷阱。电脑病毒是一种经过恶意设计,能隐蔽运行和自我复制、具有破坏力和不良表现欲的计算机软件,它们在用户不注意的时候侵入计算机系统,破坏用户文件,窃取用户隐私,强迫用户浏览不良站点。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使得病毒的制造和传播空前活跃,带有黑客性质的病毒和嵌入网页的恶意代码大量涌现。由于个人计算机系统的天生脆弱性与互联网的开放性,我们将不得不与病毒长久共存。

应对措施:对付病毒陷阱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在线杀毒软件,并随时升级它的防毒代码,对可能带有恶意代码的不良网站保持警惕,在没有通过病毒检测前不要轻易打开来路不明的文件。

2、色情陷阱。

色情陷阱是互联网的一大毒害。因为各个国家法律不同,所以色情陷阱是长期存在的。目前出现了一种依托色情 网站的恶意拨号软件,用户在浏览该网页时会受到诱惑而下载运行它,此时,配有"猫"的电脑会自动拨打国际长途,给用户造成巨额话费。

应对措施:对付这类陷阱的最根本方法就是不去浏览色情网页,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如听听音乐、打打球等,使自己的兴趣逐渐转移到健康的活动上去。

3、感情陷阱。

感情陷阱是上过网的青年男女的困惑。不少人热衷于去聊天室找异性聊天。 沉迷于精神恋爱之中,这不仅耗时劳神,而且还有一定的风险性。有人想把网上恋情向现实生活中扩展,则大多不能如意。有心理变态者专门扮作异性去谈情说爱,还有人通过网络搞爱情骗局,险象环生。

应对措施:对付这种陷阱,关键是要有定力,端正自己的上网观,不做有悖于道德和为人准则的事情。

大学生如何维护网络安全2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

《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虽然网络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且造成了较大损失,但网民的安全意识依然较低。仍有4、4%的网民个人计算机未安装任何安全软件,近50%的网民不重视网上的`安全公告。笔者对所在学校和其他5所广州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72份),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比较薄弱。

在调查中,100%的学生都有QQ号,86、54%的学生在网上发布了自己的真实材料,38、7%的学生喜欢用自己的生日、电话号码、学号等来设置QQ密码,26%的学生未给自己的电脑设置开机密码,7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会有意识地注意网络安全方面的信息。在回答“您认为避免黑客攻击应该采取哪些手段”时,大多数同学选择法律约束、网络 ** 管理、使用网络安全产品等,选择提高用户安全意识的学生仅占44、7%。在大学生的观念当中,网上有黑客、病毒、木马,但网络犯罪离自己很遥远,网络安全和自己关系不太大,不妨碍自己在网络上潇洒地游走。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

造成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整个网络环境的问题、学校教育的空缺,也有大学生自身网络素质的问题。

(一) 网络不安全因素比较隐蔽

网络不安全因素的隐蔽性欺骗了大学生。大学生普遍认为,网络安全就是指网络信息安全,他们没有感受到自己的网络信息有什么不安全。在调查对象中,只有1、4%的学生有过QQ号、MSN号、网银账号被盗的经历,90、2%的学生认为没有人企图对他们实施数据盗窃。所以,他们想当然地认为网络安全问题不是普通大学生要注意的事情,网络犯罪分子只对高度机密且有价值的数据、银行账户等敏感信息感兴趣,对普通大学生没有兴趣,因为他们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9年中国网民网络信息安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52%的网民曾遭遇过网络安全事件。网络信息安全对众多网民来说不再只是停留在新闻报道或他人的言谈中,而是需要实际应对和处置的问题。”

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曾经说过:“随着电脑数据库的降临,一种新的话语、实践便在社会场中运作,你可以把社会当做一个超级全景监狱。”在他看来,数据库构建了一个超级全景监狱,在这里“把我们的私人行为转化成公开布告,把我们的个人言行转化成一种集体语言”。这一观点并非危言耸听,现代网络技术可以把人的每一个网络行为都记录下来,尤其是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网络服务需要把数据上传到服务器。如果需要,通过这些记录可轻易获知个人信息。

事实上,网络安全不仅是指网络信息安全,还包括网络设备安全和网络软体安全。由于技术原因,目前的电脑操作系统都存在安全漏洞,入侵者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借助系统漏洞入侵他人电脑,或盗取他人的信息,或借用他人电脑对网络实施恶意攻击。所以,网络安全出了问题不只是个人隐私泄露,也不只是频繁地重装系统的麻烦,而是可能导致经济损失,甚至还可能使自己成为罪犯的替罪羊,陷入到法律纠纷当中。

(二)学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缺位

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匮乏、网络法律和道德意识淡薄的现状与学校在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缺位有着一定的关系。

1、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匮乏。大学生普遍知道诸如防火墙、病毒、木马等网络安全方面的常用术语,有74%的学生知道要给电脑安装防火墙,要定期升级病毒查杀工具。然而,83、6%的学生认为只要有防火墙、防病毒软件等网络安全工具就可以保证他们的安全,却不清楚不良的上网习惯、网络安全工具的不正确使用、系统本身的漏洞等都是危害网络安全的因素。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在于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一般都是来自于周围的同龄人或互联网,很少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目前,高校一般都开设了公共计算机课程,但是该课程对于网络安全的教育严重滞后,不能适时地为学生传授网络安全知识。

网络安全知识的匮乏,使得大学生行走在网络危险的边缘而不自知。随着网络诈骗等犯罪现象的出现和攀升,有些大学生开始意识到网络安全问题的存在,然而由于自身相关知识的匮乏,以及网络使用的技能不强,使得他们尽管很关注自己的网络安全,但是对网络上层出不穷的窃取和破坏行为常常发现不了,即使发现了也束手无策。

2、大学生网络法律知识空白,网络道德观念模糊。目前,高校一般没有开设专门的网络安全法制教育课程,大学生对于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太清楚,网络道德观念也比较模糊。在参与网络活动中,多数大学生既不顾他人的安全,也不注意自己的安全,一不小心就触犯了道德和法律。前些年的“铜须事件”“虐猫事件”等就是通过“人肉搜索”找到当事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姓名、家庭地址、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和心理压力,甚至对其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喜欢“人肉搜索”的人只讲自己的快意,却意识不到这些行为已经构成了对他人隐私的侵害。

(三)大学生对网络的强依赖性削弱了其网络安全意识

每个大学生都怀揣着一个梦想进入大学,然而当大学生活扑面而来时,他们的梦想却“流离失所”,紧张甚至枯燥的生活让他们感到彷徨。与此相反,网络世界的丰富、自由、多彩、轻松深深地吸引着他们:这里方便、快捷、廉价、丰富的娱乐方式成了很多大学生的首选;这里充斥着大量的色情、暴力、迷信等有害信息,对大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这里没有师长的约束,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于是,他们对网络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他们在放任自己时,安全意识也逐渐被削弱。

三、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的对策

网络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是他们了解世界、与外界联系的重要媒介。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技能和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力度,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技能,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一)充分利用课堂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和网络安全法制教育

1、在高校公共计算机课程中增加网络安全知识的内容。目前,高校计算机普及课程的内容主要是计算机常用软件的使用,而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容比较少。应在该课程中增加两方面的知识:一是计算机系统管理知识,应该适当增加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设置等知识,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了解,使之了解系统管理用户、文件和其他硬件资源的安全机制。这可以提高学生在网络世界的自学能力和抵御网络侵害的能力。二是网络安全知识,介绍网络安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安全策略,如加密解密算法、防火墙的工作原理与作用、系统漏洞及修补方法、硬盘保护卡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增加正确使用网络、病毒的处理等知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使之正确、安全地利用网络资源。

2、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法制教育。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网络安全法制教育课程,只是在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涉及健康、安全上网的内容,但是几乎没有涉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相关法律的空白。因此,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的传统道德教育的同时,绝不能忽视网络安全法制教育,应当把网络安全法制教育纳入德育教育的范畴。比如,在课程中增加《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通过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网络安全法制意识,提高学生的网上自我约束能力、自控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积极拓展课外空间,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

1、开设网络安全知识专题讲座。开设网络安全知识专题讲座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补充,也是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关注网络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可以就课堂教学中不能深入讲解的问题或薄弱环节举办讲座,如网络行为规范、个人计算机安全策略、计算机病毒的新动向、病毒查杀软件的使用等。通过网络安全知识专题讲座可以培养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引导大学生关注网络安全问题。

2、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培训。学校应该定期对师生进行网络安全培训,让全体师生一起了解网络风险,形成安全责任意识及行为习惯。在对学生的培训中应指导学生掌握并遵守学校网络使用条款,了解网络中存在的风险,知道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如何寻求帮助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培训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有关数据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自身的权利既是限定也是保护。

3、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办网络安全知识大赛、网络安全知识调查、网络安全主题漫画比赛等,这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可以在校园中宣传网络安全知识,强化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三)成立校级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

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负责校园网的日常安全与管理工作,及时了解本校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定期发布最新的网络安全信息,让大学生及时了解网络不安全因素的动态。在信息安全管理机构的指导下,使学生养成“网络安全,人人有责”的意识。

国内高校为何成勒索病毒攻击的"重灾区"?

日前,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电脑系统遭受一个名为WannaCry的病毒攻击,被攻击者被要求支付比特币才能解锁。据悉,目前已经在99个国家观察到超过57000个感染例子。

据社交媒体上用户贴出的照片显示,该勒索软件在锁定电脑后,索要价值300美元的比特币,并显示有“哎哟,你的文件被加密了!”(Ooops, your files have been encrypted!)字样等的对话框。

据了解,这是最近几年极为流行的、依靠强加密算法进行勒索的攻击手段。

与之前的攻击不同的是,此次勒索病毒结合了蠕虫的方式进行传播,传播方式采用了前不久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被泄漏出来的MS17-010漏洞,因此无需受害者下载、查看或打开任何文件即可发动攻击。

国内多个高校电脑遭遇病毒入侵

中国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还表示,勒索软件的攻击涉及到国内用户(已收到多起高校案例报告),已经构成较为严重的攻击威胁。

从5月12日晚间起,中国多个高校的师生陆续发现自己电脑中的文件和程序无法打开,而是弹出对话框要求支付比特币等赎金后才能恢复。

目前,山东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内十几家高校发布遭受病毒攻击的通知,提醒师生注意防范。

部分高校通知称,近期国内多所院校出现ONION勒索软件感染情况,磁盘文件会被病毒加密为.onion后缀,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解密恢复文件,对学习资料和个人数据造成严重损失。根据网络安全机构通报,这是不法分子利用NSA黑客武器库泄漏的“永恒之蓝”发起的病毒攻击事件。

国内外被攻击的电脑中的是同一病毒

在NSA泄漏的文件中,WannaCry传播方式的漏洞利用代码被称为“EternalBlue”,所以也有的媒体报道称此次攻击为“永恒之蓝”。

不过,这次WanaCry2.0系列攻击,实际上是一次蠕虫攻击,威力等同于当年的conficker。该蠕虫一旦攻击进入能连接公网的用户机器,就会利用内置了EnternalBlue的攻击代码,自动在内网里寻找开启了445端口的机器进行渗透。

中国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称,当用户主机系统被该勒索软件入侵后,用户主机上的重要数据文件,如:照片、图片、文档、压缩包、音频、视频、可执行程序等多种类型的文件,都被恶意加密且后缀名统一修改为 “.WNCRY”。

国内高校为何此次成病毒攻击“重灾区”?

据悉,各大高校通常接入的网络是为教育、科研和国际学术交流服务的教育科研网,此骨干网出于学术目的,大多没有对445端口做防范处理,这是导致这次高校成为重灾区的原因之一。

此外,如果用户电脑开启防火墙,也会阻止电脑接收445端口的数据。但中国高校内,一些同学为了打局域网游戏,有时需要关闭防火墙,也是此次事件在中国高校内大肆传播的另一原因。

不过,相关网络运营商在骨干网ISP策略中习惯性禁止445端口的数据传输,防止蠕虫等病毒传播的策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本次漏洞事件中,间接地降低了本次漏洞所带来的风险。

电脑若中了勒索病毒怎么办?

根据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CNVD)秘书处普查的结果,互联网上共有900余万台主机IP暴露445端口(端口开放),而中国** 地区主机IP有300余万台。

据外媒报道,一名网络安全研究员声称他找到方法能停止这个病毒扩散,但警告这只是暂时性质的。

中国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表示,目前,安全业界暂未能有效破除该勒索软的恶意加密行为,用户主机一旦被勒索软件渗透,只能通过重装操作系统的方式来解除勒索行为,但用户重要数据文件不能直接恢复。

此病毒与以往的勒索攻击事件一样,采用了高强度的加密算法,因此在事后想要恢复文件是很难的,重点还是在于事前的预防。

及时更新

Windows已发布的安全补丁。

在3月MS17-010漏洞刚被爆出的时候,微软已经针对Win7、Win10等系统在内提供了安全更新;此次事件爆发后,微软也迅速对此前尚未提供官方支持的Windows

XP等系统发布了特别补丁。

最好是在电脑上安装安全类软件,并保持实时监控功能开启,可以拦截木马病毒的入侵。

Windows 7系统用户可打开控制面板点击防火墙-高级设置-入站规则-新建规则-勾中“端口”-点击“协议与端口”,勾选“特定本地端口”,填写445后点击下一步,继续点击“阻止链接”,一直下一步,并给规则命名,可完成关闭445端口。

关闭445等端口(其他关联端口如:

135、137、139)的外部网络访问权限,在服务器上关闭不必要的上述服务端口;

加强对445等端口(其他关联端口如:

135、137、139)的内部网络区域访问审计,及时发现非授权行为或潜在的攻击行为;

由于微软对部分操作系统停止安全更新,建议对Window

XP和Windows server 2003主机进行排查(MS17-010更新已不支持),使用替代操作系统;做好信息系统业务和个人数据的备份。

新型电脑病毒爆发入侵高校 恐怖病毒侵袭

正值毕业论文季,一种新型勒索病毒爆发,为高校学生们带来了挑战。近日这种病毒在国内一些高校的教育网、校园网已经造成了影响,致使许多实验室数据和毕业设计被锁,昨夜今晨多家高校发布紧急通知,提醒师生注意。

感染病毒后需要支付比特币才能恢复。

5月12日23时,山东大学对校园网用户发布通知称,近期国内多所院校(包括我校部分单位)出现ONION勒索软件感染情况,磁盘文件会被病毒加密为.onion后缀,该勒索软件是此前活跃的勒索软件Wallet的一类变种,运用了高强度的加密算法难以破解,被攻击者除了支付高额赎金外,往往没有其他办法解密文件,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解密恢复文件,对学习资料和个人数据造成严重损失。根据网络安全机构通报,这是不法分子利用NSA黑客武器库泄漏的“永恒之蓝”发起的病毒攻击事件。从我校被感染机器的情况来看,一是操作系统、Office软件等没有采用正版软件,且漏洞、补丁更新不及时;二是不常用端口没有封闭;三是个人网络安全意识淡漠,没有定期备份文档的习惯。

东北财经大学向师生发布安全提醒

5月13日凌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网络维护科发布通报称,近期国内多所院校出现ONION勒索软件感染情况,磁盘文件会被病毒加密为.onion后缀,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解密恢复文件,对学习资料和个人数据造成严重损失。

根据网络安全机构通报,这是不法分子利用NSA黑客武器库泄漏的“永恒之蓝”发起的病毒攻击事件。“永恒之蓝”会扫描开放445文件共享端口的Windows机器,无需用户任何操作,只要开机上网,不法分子就能在电脑和服务器中植入勒索软件、远程控制木马、虚拟货币挖矿机等恶意程序。

由于以前国内多次爆发利用445端口传播的蠕虫,运营商对个人用户已封掉445端口,但是教育网并没有此限制,仍然存在大量暴露445端口的机器。据有关机构统计,目前国内平均每天有5000多台机器遭到NSA“永恒之蓝”黑客武器的远程攻击,教育网就是受攻击的重灾区!

南昌大学发布紧急通知

南昌大学通过官方微博提醒师生:

一、做好个人重要数据备份。个人的科研数据、工作文档、照片等,根据其重要程度,定期备份到移动存储介质、知名网盘或其他计算机中。

二、养成良好的网络浏览习惯。不要轻易下载和运行未知网页上的软件,减少计算机被入侵的可能。

三、注意个人计算机安全维护。自动定期更新系统补丁,安装常用杀毒软件和安全软件,升级到最新病毒库,并打开其实时监控功能。

四、停止使用微软官方已经明确声明不会进行安全漏洞修补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Office文档中的宏是默认禁止的,在无法确认文档是安全的情况下,切勿盲目打开宏功能。

五、不要打开来历不明或可疑的电子邮件和附件。

六、注意个人手机安全,安装手机杀毒软件,从可靠安全的手机市场下载手机应用程序。

据记者梳理发现,包括山东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在内十几家高校发布通知,提醒师生注意防范。

另据外媒报道,这种病毒在英国造成了多家医院的病人资料被加密,目前已经有74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台电脑遭到攻击。

截至13日凌晨,全球被该病毒感染的国家与地区。

目前被感染的都是Windows用户

微博用户@黑客凯文消息勒索病毒软件正在大面积攻击我国网络系统

今天(12日)收到很多关于ONION勒索软件病毒攻击的私信,其中绝大多数是使用校园网的学生,但不仅仅是学生,磁盘文件会被病毒加密为.onion后缀,中毒后被要求支付赎金才能解密恢复文件,对个人资料造成严重损失。

根据网络安全机构通报,这是不法分子利用NSA黑客武器库泄漏的“永恒之蓝”发起的病毒攻击事件。“永恒之蓝”会扫描开放445文件共享端口的Windows机器,无需用户任何操作,只要开机上网,不法分子就能在电脑和服务器中植入勒索软件、远程控制木马、虚拟货币挖矿机等恶意程序。

由于以前国内多次爆发利用445端口传播的蠕虫,运营商对个人用户已封掉445端口,但是教育网并没有此限制,仍然存在大量暴露445端口的机器。据有关机构统计,目前国内平均每天有5000多台机器遭到NSA“永恒之蓝”黑客武器的远程攻击,教育网是受攻击的重灾区。

目前微软已发布补丁MS17-010修复了“永恒之蓝”攻击的系统漏洞,请尽快为电脑安装此补丁;对于XP、2003等微软已不再提供安全更新的机器,推荐使用“NSA武器库免疫工具”检测系统是否存在漏洞,并关闭受到漏洞影响的端口,可以避免遭到勒索软件等病毒的侵害。

另据IT之家报道5月12日晚上,IT之家有不少小伙伴投稿称,在今晚20点左右,国内部分高校学生反映电脑被病毒攻击,文档被加密。攻击者称需支付比特币解锁。

据悉,病毒是全国性的,疑似通过校园网传播,十分迅速。目前受影响的有贺州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以及广西等地区的大学。

另外有网友反映,大连海事大学、山东大学等也受到了病毒攻击。

关于高校电脑病毒处理和电脑病毒判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